保健食品五花八門,你真的需要嗎?誰說吃就對了,小心越吃越不保

  • by
市面上 保健食品 琳瑯滿目,大家崇尚健康主義,養生蔚為風潮,近年除大眾生活品質提高,另外,工作壓力繁忙,飲食習慣改變和人口邁入高齡化,民眾越來越重視為自己健康做打底,套一句醫師常說的話「預防勝於治療」健康意識抬頭, 人人來吃保健食品似乎成了全民運動。

首先何謂保健食品?讓我們一同來了解

保健食品定義:裡頭含有特定成分,可以調節生理機能運作,並可發揮保健功效之食品,為食品加工及其素材,但不包含初級農產品等原料之食品。 

簡單來講就是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營養素,可調節身體機能補充身體所需,發揮物質功效。

保健食品 範圍約分以下四大類

1.特殊營養食品:因應特殊生理狀況需求特製之食品。如糖尿病專用補體素、亞培葡勝納、腎臟病專用完膳營養素等之特殊營養品。

2.機能性食品:具有特殊生理機能的傳統一般食用形態食品。如蜆精、滴雞精、人蔘飲、黑木耳露、大燕麥片、蠻牛、優酪乳等。

3.膳食補充食品:補充營養素或具有調節特殊生理機能訴求之非傳統食用形態之膠囊或錠狀食品。如葉黃素膠囊、樟芝膠囊、魚油、乳酸菌膠囊、綠藻錠、綜合維生素、益生菌等。

4.健康食品:指具有科學證據保健機能功效之食品,產品上標示其功效,經過國家健康食品認證,擁有小綠人標示,但不屬於治療人類疾病醫療效能為目的之食品。如有國家認證小綠人標章之LP33益生菌膠囊、市面上通過健康食品認證之百家珍蔓越莓醋等。

       

       有小綠人標章即為政府檢驗認可之健康食品   

                

市面上許多標榜高機能高功效營養品
很多有相似健康食品的成份,但差異為何?

也許在成分上多處相同,但健康食品係經過產品功效及安全性檢測試驗,意思就是經過科學認證,不但具有保健功效,且根據人體最適合攝取量去做建議,在品質上嚴格把關以確保產品之有效性,且經過國家認證,其餘未經科學驗證產品,只能做一般食品販售。

 

根據健康食品管理法,只有通過認證的產品才能以「健康食品」稱呼,且須於外包裝標示小綠人及健康食品字樣、許可證字號等規定項目。

 

現代人大多成了外食族,趕上班趕客戶趕會議,時常無法好好放鬆吃頓飯,工作超時、過勞、疲憊都是常見狀態,連營養均衡也仰賴最省時的一把吞保健品模式,您天天吃進各式各樣保健食品,那..吃對了嗎?

保健食品 不是天天必需吃,身體有需求再補

一般來說只要飲食均衡,從天然食物攝取足量營養素,學者專家普遍認為,不需額外補充維生素,任何食物都是剛好就好,過量反而造成身體負擔,但有些情況倒是建議可為身體加強補給,當工作或考試壓力大趕工熬夜時、慢性病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時容易消耗B群、或身體因修復治療上,需短時高劑量維生素C及其他營養補充時,才有必要額外補充維生素,一般視身體狀況調整。

注意營養補充品與藥物可能產生交互作用

因治療需服用西藥或各種慢性病長期服藥者,建議保健食品需與藥物分開食用,避免相互影響,增強或降低藥物療效甚至產生有害危機。

像是服用含有Q10、魚油、銀杏等補給品,同時有在吃抗凝血藥物會增加出血風險,維生素A與治療青春痘的口服藥物A酸,若兩者同時服用,會增加維生素A的毒性。

維生素和保健食品經常與西藥發生交互作用,需間隔服用,建議慢性病人使用保健食品最好先跟醫師討論。

依照其每日建議攝取量,不要超過

人體的接受度也是有超負荷之時,補給各項營養濃度過高也會產生問題,在建議攝取量內即可。

 

舉例來說,水溶性維生素B與C是屬安全性較高之營養品,在人體內可隨尿液排出,但攝水過少,排尿減少亦可能照成累積,一般人愛美想要皮膚Q彈亮麗,則拼命大量補充維他命C,但這屬安全性質高的食品,補過頭也是會造成頭痛或腎結石您知道嗎?

 

電視廣告常說:天然的尚好!是啊,但吃過量,任何神仙補品都會對身體造成毒性和代謝負擔,到時適得其反囉!

維生素及礦物質攝取,最好在每日建議範圍之內,且選擇綜合維生素會比單一補充劑安全。

 

正常平日飲食加上額外補充營養品,這些總和絕對有達衛生署規定維生素含量之建議,甚至超標,但要知道怎樣算過量呢?其實外包裝上都有標示每日建議攝取量,在標準內補充即可,但切記別同時服用多種重複性高的保健品,以免不小心過量,選擇上找有政府檢驗合格標示之商品,記得認小綠人就對啦!




保健食品 盡可別大份量購買,購入小份量最好

營養品的選擇上,若是長期服用,建議買小量包裝,一方面較不易有量大長期受潮問題,較為新鮮,一方面可時常更換選擇種類,讓身體有更多元性吸收,利用率提升。

我們日常所吃的天然鮮食,是有多種成份互相輔佐,以利人體吸收,促進運作,而保健食品營養成分大部份是萃取單一成分。「如桌上一盆香噴噴的高麗菜」就內含多種成份,單吃綜合維生素是無法給齊,故以天然食物為主,營養品為輔。

每天吃進多種保健食品,外加大部份是複方,多種成份易重複出現,導致營養素攝取過量,結果反而可能導致身體負擔。

 

天然食物份量該怎麼吃?

透過同類食物間的份量轉换,讓飲食攝取富變化性,六大類食物一樣能均衡!

◎全穀雜糧類

是白米、糙米、燕麥、麥片、薏仁、玉米、綠豆、紅豆、地瓜、芋頭、馬鈴薯、山藥等。

攝取量:若為白米,每餐約為1拳頭大小,或再多一點點,煮飯時若能添加點糙米、紫米等雜糧類更好。

◎蔬菜類

像是高麗菜、青椒、花椰菜、紅蘿蔔、波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的青菜等。

現代人身體困擾之一就是排便不順,多攝取這些營養素可維持腸道健康,幫助順暢。

攝取量:每餐約比1拳頭大,或巴掌大小,上述為煮熟後大小。

◎乳品類

鮮奶、起司、優格等奶製品裡頭含豐富的鈣。

鈣質是人體骨骼重要元素之一,早上一杯牛奶,晚上或睡前再一杯,一日約500cc,可滿足人體整日所需,若不愛乳製品,常見的海帶、小魚干、可使頭髮烏黑的黑芝麻也是很好的選擇。

◎水果類

香蕉、芭樂、奇異果、葡萄柚、蘋果等水果主要富含礦物質、維生素及膳食纖維。

攝取量:每餐1拳頭大小,想要抗氧化皮膚漂亮,水果多吃就對啦,但注意糖份的攝取。

◎豆魚蛋肉類

像豆製品、豆漿、豆腐、海鮮、雞蛋、牛、羊、豬肉等,即蛋白質來源。

蛋白質存在多種食物之中,除了要吃的好,吃的優質,更要吃的身體無負擔,故選擇上建議從油脂低至高排序開始,先由豆、然後魚、海鮮、再來蛋、最後是肉。

攝取量:每餐約1巴掌大小。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如牛油、豬油、葵花油、橄欖油、腰果、核桃等裡頭有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

特別注意的是,牛油及豬油為動物性脂肪來源,亦飽和性脂肪較高,對血管不健康,故建議選用像葵花油等不飽和性脂肪含量高且零反式脂肪的油類食用。

攝取量:每餐約4-5茶匙,切記高溫易變質,能以低溫烹飪最健康。

另外每餐亦可攝取約一茶匙的堅果,如無調味核桃或腰果等,營養價值豐富,但因熱量高故剛剛好即可。

營養素的吃法很重要

1.何時吃綜合維生素?

綜合維生素含各種脂溶性及水溶性維生素,就像大補帖概念,空腹使用綜合維他命或B群有些人會反胃,通常飯後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且利於吸收,故建議飯後。

2.脂溶性營養品何時吃?

魚油、月見草油、蝦紅素、茄紅素、維生素A、D、E、K等等,為油脂類的營養品,建議飯後使用,可以提高吸收率。

3.鈣片與魚油怎麼吃?

鈣採低劑量分次吃,一日3次早、中、晚吸收較好,比單次高劑量較能吸收,於睡前服用可有助眠效果。

魚油是脂溶性,餐後吃有利吸收,但兩者不要一起服用,吃高劑量的魚油時,大量脂肪酸在腸道鹼性環境裡,與鈣可能發生交互反應,產生腸胃道不適,及降低吸收,兩者服用最好間隔2小時。

4.益生菌怎麼吃?

其實空腹和飯後皆可,主要看服用的益生菌對酸鹼耐受度,如果益生菌能耐受酸鹼,可選在空腹使用,若這益生菌比較不耐酸鹼那選飯後。

5.葡萄糖胺

葡萄糖胺可與鈣片及維生素C 一起服用,都是建構骨骼必需的營養素。

6.膠原蛋白

空腹或睡前皆可,前提是蛋白質及各類營養攝取也要充足,才補得到皮膚上頭。

*另外β-胡蘿蔔素別跟葉黃素一起吃,這兩者是吸引收競爭者,會相互影響,故建議分開食用。

現代人重養生重保養,裡裡外外全都要照顧,營養素有很多功能,但不表示能改善所有症狀,大量服用保健食品對身體未必有益,食補是好的,但進補前應先檢視自己身體可能需要什麼營養素,或可請營養師協助,尋求專業人士意見,有在長期服用慢性藥物者,務必向醫生諮詢是否有交互作用,需間隔多久服用,切記保健品不能替代正常飲食,均衡飲食及保持好的生活習慣加上適量運動,擁有正確觀念,有缺再補強,吃進對的營養素,用對方法吃,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