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磚是如何製作的?
首先很重要的是我們要對地磚的形成有初步的認識,這樣在選擇上才能更貼切我們的需求。我們所購買或看到的地磚成品,可以視為原料和加工手法這兩部分所形成的,同樣的原料經由不同的加工手法,會有各自的特性,同樣的即使是使用同一種加工手段,但是本身原料的資質不一樣,所呈現的特點也不會一樣。
原料
原料的部分,基本上磚片的製成是黏土的混合物經由燒製形成的,當燒製的溫度越高時,黏土中的顆粒互相融合得越好,所完成的成品密度以及緻密度也就越高,而根據緻密程度,我們可以分類為 瓷質磚>石質磚>陶質磚

在黏土中混入高硬度的石英碎片並經過1200℃ 以上的燃燒,使的粉粒完全融合後所形成的便是最堅強的瓷質磚,如果溫度略低點,只有在1100℃~1200℃ ,使得粉粒只能呈現半融狀態便是石質磚了,如果溫度只有在1000℃~1100℃,且不含長石的成分這樣子就結構最為脆弱的陶質磚。而因為粉粒的溶融程度不同,這也使得他們結構上的疏密程度有所不同,這也導致了他們吸水程度上的不同,而這些吸水的能力也是判斷是屬於哪種磚片的一種有效的方法以及清潔保養上的重要考量之一。密度高吸水率低的磚片不容易吸附汙漬,因此也較容易保養,反之陶質磚片是比較不容易保養的
接下來便是對於燒製好的磚片加工,使得磚片有著可用於不同場合的特性,普遍來說,加工的手段有上釉以及拋光。
加工(上釉 + 拋光)
上釉
利用矽酸鹽複合物經過高溫再冷卻後,於物體表面上形成一有如玻璃隔層薄膜,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上釉,而根據釉料的不同,也能賦予成品不同的花色,同時也適性地提升物品的堅固程度以及耐磨程度,一般來說對於能夠承受的磨損程度,有一個基於不破壞瓷磚外觀為前提,去劃分瓷磚適用的範圍的指數,我們稱為PEI指數,如下

對照上表來舉例說明的話,需要常常清掃刷洗的廁所的磁磚適用範圍大約為2 ; 而進門第一眼會看見的客廳則為3,適合石英磚,看起來大氣且也不易卡髒污,清理較方便 ;房間臥室也大約是3,若選擇木板木紋磚會讓坊間整體感覺較溫暖柔和。
對於磚片上釉(稱為釉磚)後,一方面考慮外觀的美化之外,磚片本身的耐用程度也一併考慮進去,能夠讓我們選擇出更合適的磚片。

拋光
磚片表面上不平坦的地方會比其他處承受更大的壓力,因此當磚片受力時,比較容易從不平坦的地方斷裂(紅黃色區塊代表所受壓力較大區塊)
為了使得磚片更堅固,利用加工手段讓磚片表面上的起伏程度降低就是拋光。
所以拋光使得磚片變的平滑,讓磚片在耐用度上變得更好,不過因為拋光為了減少表面的起伏,過程中會削去表面一大層的厚度,這使得原先在磚片裡的毛孔裸露出來,因此灰塵以及色素就容易堆積在裡面,在清潔保養上增加了難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有了玻化磚的問世。玻化磚擁有更高的強度,在製作過程中因為不使用拋光,而是利用更高的溫度以及壓力,讓磚片的材質密度更高,表面也更平坦,是屬於所有磚片中最堅固的。
基本上,大部分的磚片都能夠用上述的分類組合製作,因此再選擇耐用性或是使用的場合時,依照需求去對照磚片擁有的特性,基本上就能避免花冤枉錢但是日後又要重新換磚片的淌血囉。下面是市面上常見地磚的分類表,這樣子就不會被五花八門的名稱搞得暈頭轉向囉

不過由於地磚瓷磚的多樣性,以及考量實際運用上的各種可能,也有許多不能歸類在哪特別的一種,像是木紋磚或是馬賽克磚,他們的命名是取自於外觀上的特徵,但是他們的材質可以是瓷質或是陶質的,並且也可以選擇是否要上釉或是拋光。


文章看到這裡,介紹給你基本的概念,這樣子下次搬新家或是地板重新裝潢時面對不同的磚片選擇時,就知道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地磚了吧!